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第三章考前重点
第三章 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及翻译文学
1. 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之前的近代文坛状况怎样?
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之前的文坛状况是:(1)社会心态变异,文学与文化走出传统困扰。龚自珍、魏源、
林则徐等一批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传统困扰的可贵的第一步。(2)文学观念转变,但哲学武器仍是传统古文。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知识分子日光从古文献的狭小范围转向广阔的现实世界,注意研究外国的历史和现状,促使了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转变,但作家据以观察、分析大量新的生活素材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眼光,却没有突破性的更新,他们所使用的哲学武器,主要还是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世致用”的“古方”。
2. 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1)政治思想上。中国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
融合肇始于甲午战争前后,这是近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转捩点。在近代社会这一乾坤巨变的年代里,随着世界历史巨大的转折关头,往往是不同哲学学派和文艺流派思想观点以至审美观点纷呈的时代。文化的大量涌进,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冲突与交汇,外国的“舶来品”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等,象博览品一样展销开中国舞台,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步步副进,一再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以捍卫自己的生存。因此,中西哲学相互混合,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2)文学观念上。戊戌变法前后兴起的文学翻译热潮,把西方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和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开始被近代作家的接受,并指导创作。中外哲学、文艺思潮的相互撞击,既引起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巨大变化,也推动了我国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新的文艺风格。(3)文学创作上。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冲破了传统的格局,促进了晚清文学的革新、发展和繁荣。
3. 东方文化与文学交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近代东方文化交流突出表现在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
东方文化与文学交流的特点是:由于近代东方各国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扰,东方文学的发展遭到了
野蛮的摧残和严重的破坏,造成近代东方各国的文化与文学发展极不平衡。在一些具有古老文化传统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较快的国家中,其文学则较发达;有些国家或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文学发展缓慢,有的甚至不处于民间口头创作阶段。因此,近代中国与近代东方各国的文化交流,实际上主要表现在朝鲜、越南、新加坡、日本等国之间进行,而又突出表现在中日文化交流上。这是因为近代中国有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大都企图通过日本这个窗口去了解西方,不少人到地日本留学,都曾去为中日文化交流作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的某些著作曾在日本产生过影响,同时也对日本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介绍,出现了不少研究日本的著作。近代对日本的研究比起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和研究来,要深入得多。所以说,近代东方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在中日之间进行。
4.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说明了什么?原因有哪些?影响怎样?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原因是:(1)政治变革的需要。
自甲午战争之后,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苦的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中国政治的腐败,积弱不振,正在寻求救国革新的真理,因此,对西方新理论、新学说发生好奇心,便纷纷要求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许多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著作,都带有程度不同的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这在当是中国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要求变法维新的斗争中,有它积极的进步意义。(2)文学革新的需要。翻译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译介,目的是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冲破固有的文学封闭体系,促进中国文学的变革。
5. 为什么说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界有相当建树的人物?
因为:(1)最早翻译长篇小说。林纾参与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
篇翻译小说。(2)对外国小说的看法有过人之处。晚清士大夫阶层,大多数鄙薄小说,而且盲目自大,认为中国文学便是世界上最高最美的文学。林纾则不为传统观念所囿,走在一些能读外国小说原文者的前头,大量译介外国小说。(3)翻译数量多、名著多。在他20多年的译书生涯中,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184种之多(包括未刊22种),其中世界名著40多种。(4)翻译目的明确。他并非仅仅是向人们介绍外国名著,更重要的是为了“唤醒国人,起而救国”。他想通过翻译小说,向中国人民介绍外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警醒同胞,使人们认识到亡国来种的危险,从而发出怒吼,奋起救国。
6. 林纾的小说翻译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1)有明显的倾向性。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
的不平挑战的作家。林纾翻译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不少译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价值。既有助于读者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上层社会的腐败和下层社会的贫困,亦有助于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认识,给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有益的启示。(2)林纾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合译方式进行的。(3)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4)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5)后期的译作对原著的选择还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
7. 什么叫“信、达、雅”
这是近代翻译文学的一种标准,最早由严复提出,出自《天演论・译例》。信,即译文要忠实可靠,内容上不脱离原著,译笔要能传达原著精神。达,即畅达,译者要能弥补原著的语言和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既能保持原著风貌,而又与中国通行的语体相去不远。雅,即译著语言要渊雅,既要简明概括,又要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这种翻译标准,在当时就得到翻译界的普遍承认,直到今天,也公认为是翻译界应遵守的普遍法则。
8. 何谓新学思潮?
新学思潮是指19世纪末期出现的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社会学说的文化思潮。“新学”的倡导者们,
视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旧学,并加以批判,以达到维新救国的目的。一时资产阶级的各种观点、学说,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论等都一齐涌进中国的思想界,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观念大量出现于报刊和人们的论说中,新学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新学思潮盛行起来之后,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变化。
9.“西学”指的是什么?
“西学”又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是指欧洲16世纪以来的近代学术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等等。16世纪末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而有其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变法图强,拯救国家的贫弱,抵御列强的侵略,要求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先驱魏源、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人士,纷纷发表文章呼吁向西方学习,革除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以西方为榜样,改革政治,改革社会,西学逐渐风行起来,在中法战争前后形成一种社会思潮,为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广州通用教育诚邀有志成才者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智力投资永远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了解更多广州自考专业:http://www.gzzk114.com/